一、項目主題和思路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戰(zhàn)場和輿論爭奪的主陣地。當下青年學生“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網絡思政已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渠道。若要實現網絡思政 “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功能,就必須精準把握互聯網特征內涵和新時代青年群體主要思想動態(tài)。
西安外國語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負責全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統(tǒng)籌協調工作。主要職能是加強頂層設計、繁榮網絡文化、統(tǒng)籌平臺建設、開展調查研究、培養(yǎng)網絡人才,推動全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普及共享,加強對學校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聯動力度,推動形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同向同行的網絡思政工作新格局,成為學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咨詢智庫、研究基地、交流平臺和數據中心。在實踐中,西安外國語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不斷挖掘青年大學生思想實際,及時整合優(yōu)化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積極探索網絡思政形式方法,充分利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微電影、微博等多元途徑,因勢利導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推陳出新形成“三力融合”網絡思政新范式,有效提升了網絡思政的思想性、向心力和可及性。
二、實施方法和過程
(一)聚焦主題主線,優(yōu)化創(chuàng)意思政,增強網絡思政引領力
圍繞重大節(jié)點實施主題宣傳教育,靈活運用“網言網語”,開展一系列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內容上有厚度、形式上有溫度的創(chuàng)意思政活動,有效強化網絡思政引領力。先后推出“改革印記”“我和我的學?!薄扒嗄犟R克思主義者講黨史”“黨史上的今天”等系列網絡專欄,綜合運用音視頻、動漫、歌曲等多元形式,激活理論教育生命動力,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創(chuàng)作的18個語種短視頻《追夢赤子心》,在推出后便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熱搜榜第一名,以青春之聲獻禮百年華誕。策劃“尋找身邊的國慶”主題宣傳視頻,被新華社客戶端和“學習強國”平臺發(fā)布,點擊量近百萬。連續(xù)四年組織開展“我為家鄉(xiāng)農產品代言”大學生網絡直播帶貨活動,受到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等權威媒體的宣傳報道。北京冬奧會開幕之際,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團隊原創(chuàng)歌曲《冰雪夢》,并且自制動漫MV,用優(yōu)美歌聲和生動畫面助力冬奧順利開幕。融媒體團隊對該作品進行專題宣傳推送,取得了引人矚目的宣傳效果。話題“西外原創(chuàng)歌曲助力冬奧”登上熱搜榜,收獲百萬閱讀量,獲評當月“創(chuàng)新宣傳優(yōu)秀案例”,并獲得“我是冬奧體驗官”活動組委會稱贊認可。2021年,與新華社共同策劃《青年視角:外國人眼中的十四五》,上線新華社客戶端、臉書、推特,在新華社英文客戶端瀏覽量達4.8萬。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聲音傳播至每個角落。
開展“我為家鄉(xiāng)農產品代言”大學生網絡直播帶貨活動

開展“我為家鄉(xiāng)農產品代言”大學生網絡直播帶貨活動
(二)錨定時事熱點,彰顯外語特色,提升網絡思政服務力
立足于學校外語特色和學生成長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講好師生故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工作理念,用師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確保傳播內容有品質、服務師生有溫度、教育引導有實效。連續(xù)多年創(chuàng)作“多語種畢業(yè)歌”系列網絡文化作品,發(fā)揮學校語言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好評如潮。開展“‘疫’起行動 情暖西外”主題宣傳活動,推出《XISU抗疫24小時|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閃閃發(fā)光的你!》《你說冬日嚴寒,我說歲月溫暖?!耙摺逼鹦袆?,情暖西外!》等多個抗“疫”優(yōu)秀網絡文化作品,獲光明網、人民網、新華社、學習強國、等重要媒體平臺轉發(fā),總瀏覽量200余萬次。通過官微視頻號組織開展“以心迎新·砥礪前行”2022年云跨年活動,全體師生、學生家長等2萬余人一起“云跨年”。新聞紀實《考研風雪路 攜手共趕考》被《中國婦女報》刊載。圍繞杰出校友、“改革先鋒”禹國剛,“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傳承者、“全國最美教師”鄧瀅,黨齡80年的離休老黨員蕭楓的家國情懷,退伍女槍王王志薇、西安文化旅游推廣大使張之昊等典型事跡,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專題報道。以畢業(yè)生許凱連續(xù)十年堅持為鄉(xiāng)村老人拍攝照片和視頻的故事為背景,策劃了“你好!陌生人!”專題報道;挖掘許凱創(chuàng)建“抗癌愛心廚房”的溫暖事跡,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獲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報道。策劃拍攝了教師節(jié)專題宣傳片《師者》微電影,被新華社客戶端、“學習強國”平臺、“西安發(fā)布”平臺等宣傳連載,點擊量超百萬。圍繞世界糧食日、全國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日等國計民生的重要節(jié)點日,策劃“一顆小土豆的好食光”“針不戳姐妹花校園奇遇記”主題宣傳視頻,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權威媒體轉載報道,點擊量超百萬。

開展“以心迎新·砥礪前行”2022年云跨年活動,獲共青團陜西省委新媒體報道
(三)豐富傳播形式,賦能精準思政,深化網絡思政影響力
統(tǒng)籌網絡思政供與需,精準把握學生主體思想新動態(tài)和需求新動向,豐富網絡供給內容,力求精準對接。打造以“兩微一端”為核心,覆蓋學習強國號、人民號、視頻號、抖音、B站等平臺的新媒體矩陣,廣泛運用圖文、音視頻、H5、微電影、動漫等載體,構建起覆蓋全校、輻射社會的網絡思政陣地。為實現網絡思政精準化,連續(xù)4年開展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深入了解大學生上網時間、上網目的、社交媒體使用等系列特點,動態(tài)描繪新時代學生網絡畫像變化趨勢,詳細把握主體新發(fā)展。在此基礎上,策劃主題鮮明、內涵豐富、感染力十足的互動活動和網絡文化產品,優(yōu)化供給新配置。通過培育校級網絡教育名師工作室、師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組織開展教育部第六屆網絡文化節(jié)、網絡教育優(yōu)秀作品、陜西省校園好網民品牌工程等評選申報,引導培育校園網絡名人,選樹網絡新青年典型,教育引導校園“網紅”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鼓勵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正能量網絡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生產,以網絡征文、創(chuàng)意繪畫、情景短劇等有趣有料有品的內容及形式,策劃全方位、多角度、廣覆蓋、入人心的網絡普法、網絡文明、網絡素養(yǎng)、網絡安全等知識普及,增強新時代學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新媒體團隊連續(xù)多年在全省教育系統(tǒng)新媒體排行榜中屢獲佳績,融媒體矩陣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師生關注度、滿意度穩(wěn)步提升。近五年來,官微累計發(fā)文1400余篇,閱讀量約1400萬次,分享近60萬次,校內外影響力顯著。
三、主要成效和經驗
(一)網絡育人成效顯著
1.網絡思政成果精品卓著。網絡思政取得了豐碩的育人成果、良好的品牌效應,打造了一批以《師者》《我是一只小小鳥》《光》為代表的有情懷、有思想、有深度、有影響、有口碑的網絡文化精品,感染并激勵了廣大青年學子。教師節(jié)專題宣傳片《師者》瀏覽量104.3萬,宣傳應征入伍的“離校前的小心愿”瀏覽量102.1萬,國慶日專題片“尋找身邊的國慶”瀏覽量60.9萬,國家糧食日專題宣傳片“一顆小土豆的好食光”瀏覽量66.8萬,青年勵志傳“我能為你拍張照嗎?”瀏覽量106萬。2019年一部畢業(yè)季主題宣傳短視頻《起風了》獲得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紫光閣、共青團中央、央視新聞等權威媒體的轉發(fā)認可,微博播放量達1641萬次。2020年,創(chuàng)作推出短視頻《你曾是少年》,獲得了人民日報、人民網、環(huán)球時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的轉發(fā)認可,微博點擊量達254萬次。2021年關于學校的正面宣傳報道49次登上微博熱搜榜。2022年,學校官微推出“十萬加”優(yōu)質推送3條,多次進入全國高校官微二十強榜單,在全省高校官微榜單中名列前十,總閱讀量341.2萬,分享數16.4萬,粉絲增長35748,增長率43%;微博發(fā)布3985條圖文,閱讀量10022.6萬,學校正面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26次;視頻號發(fā)布視頻186條,瀏覽量386萬;抖音共發(fā)布210余條短視頻,瀏覽量達4481萬,登上抖音熱搜榜15次,粉絲增長5.8萬,增長率84%。多次獲得“創(chuàng)新宣傳案例”“信息公開優(yōu)秀案例”。學校官微獲評2022年陜西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百個成績突出賬號”,獲2022年優(yōu)秀運營官博獎、微博校園優(yōu)秀案例、“我是冬奧體驗官”全國百強、人民日報客戶端“年度優(yōu)秀高校創(chuàng)作者”等榮譽稱號。
2.網絡思政隊伍追趕超越。培育優(yōu)秀網絡思政團隊,不斷提高團隊成員懂網、用網、管網水平,培養(yǎng)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網絡思政隊伍。開展網絡思政研究,積極申報網絡思政項目和優(yōu)秀案例。2個作品在“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yōu)秀作品推選”中獲獎,獲批10項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課題。指導學生采寫的《一筆特殊的黨費:新時代下耄耋老黨員的家國情懷》獲由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基金會、中國互聯網社會組織聯合會頒發(fā)的第四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活動“百篇網絡正能量文字作品”。指導學生記者采寫的《“老內”潘維廉:看過世界更愛中國》在2021年陜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陜西新聞獎”評選中獲文字通訊類三等獎。成功指導學生申報2項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立項。
3.網絡思政示范性領航樹模。推進品牌化建設、項目化運作、優(yōu)質化產出,打造有時代熱度、人文溫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網絡思政陣地。團隊多次榮獲“陜西省高校微博運營優(yōu)秀獎”“陜西省教育新媒體團隊建設獎”“陜西省高校微信運營優(yōu)秀獎”“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校園新媒體互動百強高校’”等榮譽。多個案例被新浪微博評選為“創(chuàng)新宣傳案例”。6個學生作品在教育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中獲獎,其中學生團隊原創(chuàng)作品《光》榮獲微電影類一等獎,2個作品在“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yōu)秀作品推選”中獲獎。2個項目入選陜西省好網民工程重點項目,4個集體(個人)入選陜西校園好網民,2個項目入選陜西校園好網民工程品牌,2個項目入選陜西高校網絡公益優(yōu)秀精品項目,2個項目入選陜西高校網絡公益典型案例,2個案例入選2021年陜西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案例。團隊運營的新媒體平臺入選2022年陜西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百個成績突出賬號”。團隊多次獲得“創(chuàng)新宣傳案例”“信息公開優(yōu)秀案例”。
(二)工作經驗和啟示
1.網絡思政要以理服人,創(chuàng)新思政內容優(yōu)化形式載體。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育人成效方能真正彰顯。一是立足重大事件、重要節(jié)點,領航宣傳教育引導。例如,圍繞改革開放40年,策劃了沙畫視頻形式回顧學校的改革發(fā)展歷程。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推出“追夢赤子心”“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講黨史”“100種‘花式’祝福,獻禮百年華誕”等精品網絡文化作品,加強師生理想信念教育,增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情感認同,使黨史學習教育真正出于聲、入于心、感于思、化于行。二是善用“學生的話”講好“思政的理”。沖破思政教育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真正走進大學生的“朋友圈”,提高學生接受度。結合“國家安全教育日”“保密宣傳月”等,開展反傳銷、防詐騙、防滲透等網絡安全宣傳。例如,圍繞“國慶節(jié)”策劃了“尋找身邊的國慶”主題宣傳,尋找名字中有“國”和“慶”字的師生進行采訪,聽他們講述名字背后的故事,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美好祝福。三是回應聚焦輿論熱點,講深講透至理箴言。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網絡安全、“支持新疆棉花”等重大輿論斗爭中,既旗幟鮮明敢于斗爭,又靈活運用“網言網語”,正確引導學生提高站位、正確認識、堅定立場。例如,2021年3月,西方個別大企業(yè)發(fā)表“抵制新疆棉花”的聲明,個別反華媒體炮制“新疆強迫勞動”的輿論謊言,面對這一情形,融媒體團隊積極響應,主動設置議題,策劃了“我們新疆好地方!”的專題宣傳,第一時間發(fā)聲,放大主流聲音,包容意見表達,凝聚師生共識,形成了良好的校內輿論氛圍。

2021年3月針對“抵制新疆棉花”輿論第一時間發(fā)聲
2.網絡思政要以情暖人,服務師生需求彰顯學校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既要有理性的力度,更要有感性的溫度。網絡思政越有溫度,就越能產生親和力和吸引力,就越能浸潤人心、凝聚共識、引領風尚。一是注重運用先進典型事跡感化學生行動實際。注重用鮮活的思政素材培育時代新人,圍繞杰出校友、“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傳承者、離休老黨員的家國情懷等身邊的重大典型人物,善用網言網語,開展特色專題宣傳,力求通過貼近青年的語言風格,將先進人物的故事講到學生心坎兒,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愛校榮校,凝聚全校師生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磅礴力量,推動思政教育入腦入心。二是打造虛擬仿真網絡形象,拉進與學生間的情感距離。把握學生成長規(guī)律,通過擬人化塑造、親和化表達和網紅化運營,設計推廣“小小SU”“小蘑菇”“報報熊”等“e家人”宣傳標識,增強網絡育人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切實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三是發(fā)揮不同平臺特異化作用,及時有效服務師生個別化需求。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宗旨,重視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認真傾聽師生意見建議,形成師生受眾面廣、粉絲黏性較強的網絡輿論宣傳格局。結合各個媒體平臺的受眾定位、媒介特點等,精準策劃宣傳方案。如官方微信公眾號重點宣傳大事要聞,微博及時發(fā)布師生關切的校園生活學習相關訊息,抖音重點展現學生青春洋溢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B站強調專業(yè)學習交流互動等。例如,在2021年底疫情防控形勢嚴峻40天時間內,官方微博發(fā)博總數673條,總閱讀量達到2950萬,9個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網上網下輿論正能量充沛,師生戰(zhàn)疫信心受到極大鼓舞。
3.網絡思政要以文化人,立足心靈深處培根鑄魂潤心。網絡文化作品是切實提升高校網絡思政質量和水平的重要載體,可以有效提升網絡思政的引領力、吸引力、感染力。一是網絡作品內容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以引領思想為核心,以服務學生為中心,圍繞重大事件、重要節(jié)點、熱點話題等,展開有學校特色的宣傳工作。堅持內容為王,以真實的故事、生動的表達、鮮活的語言,采用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策劃主題鮮明、內涵豐富、感染力強的互動活動和網絡文化產品,產生共情共鳴,達到入腦入心效果。例如,2021年6月,學校官媒發(fā)布了大三學生突發(fā)疾病、急需血小板的消息,在短短24小時之內就為該生籌集到了三個月的血小板量。相關話題登上全國熱搜榜,人民日報官微也進行了推送報道。二是網絡作品形式要貼合師生實際、引發(fā)情感共鳴。運用網言網語和圖表、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作一批優(yōu)秀網文、微電影、微課堂、微動漫等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增強網絡思政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例如,多語種版本《起風了》,微博閱讀量1649萬;《師者》微電影在新華社客戶端閱讀量達104.3萬;學生團隊原創(chuàng)作品《光》在教育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中榮獲微電影類一等獎等。以豐富的網絡作品,引發(fā)師生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育人效果。
四、下一步加強和改進計劃
(一)工作重點
1.整合力量,推進融媒體“中心廚房”建設。結合互聯網平臺化、規(guī)?;⒓s化優(yōu)勢,對校內各類媒介資源進行充分整合、聚合,加強校內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采取“互聯網+”思路,建設融媒體“中央廚房”,破除宣傳工作本位主義,充分整合各類資源,統(tǒng)籌推進全校內外宣傳。
2.開展系統(tǒng)培訓,提升隊伍媒介素養(yǎng)。面向校內師生通訊員多次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專題培訓班和融媒體團隊業(yè)務交流沙龍,邀請校內外輿情研究專家、權威媒體資深從業(yè)者、兄弟院校融媒體業(yè)務一線師生來校交流,提升融媒體素養(yǎng)。
3.破除路徑依賴,打造智能化媒體平臺。積極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媒體傳播工作中的學習及應用,努力打造具有較強技術實力的智媒體。
(二)建設思路
1.加強規(guī)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對標《意見》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重要任務和工作要求,查擺當前網絡思政工作實施存在的問題,校準行動坐標、完善頂層設計,建強根基、補齊短板。
2.優(yōu)化組織。依托本團隊對全校網絡育人工作專兼職教師團隊、學生團隊等進行重新整合優(yōu)化,轉變工作職能、提高工作效能,完成組織機構系統(tǒng)性建設,形成強大網絡育人工作合力。
3.細化管理。以“全面覆蓋、精確定位、合理分工、量化考核”為基本原則制定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科學化、管理手段規(guī)范化、管理模式現代化,達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的目標。
4.凝練文化。進一步在傳統(tǒng)“家”文化理念和學校精神中提煉文化精髓、發(fā)掘育人因素,通過校園網絡文化熏陶、德育實踐感悟,共建家園式校園網絡社區(qū)。
5.建強隊伍。以提升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為根本,優(yōu)化隊伍結構,包括知識結構、學科結構、年齡結構等,建設一支網絡技術水平扎實、思政工作水平先進的高水準網絡育人隊伍。
6.提升能力。以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建設管理、網絡信息技術、網絡媒體運營、網絡輿情監(jiān)測等網絡育人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來推動網絡育人平臺高質量發(fā)展。
作者:郭斐、郭佳鑫